平原示范区:创新驱动 赋能政务服务新体验
为破解传统政务服务中存在的信息碎片化、流程繁琐化、群众跑腿多等痛点,平原示范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抓手,通过机制创新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,打造了“AI+公众号”的“智惠平原”智能体和“AI+视频号”政务服务两大创新项目,构建起全流程数字化、智能化的政务服务体系,为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样本。
一、机制创新:构建跨部门协同的智能服务体系
传统政务服务中,部门间数据壁垒、业务流程分散等问题制约着服务效能。平原示范区政数局突破体制机制障碍,建立“三统一”工作机制,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奠定坚实基础。
一是统一数据标准。依托省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,按照政务服务事项数据要素“三级三十二同”的要求,整合19个部门的1393个政务服务事项、5765项申报材料及惠企惠民政策,打破数据孤岛,构建起覆盖全领域的智能知识库。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治理,实现了跨部门数据的高效流转与深度融合。
二是统一技术平台。采用“Deepseek+腾讯元器”技术架构,搭建“智惠平原”智能体,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政务服务办事指南集成到统一平台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、知识图谱等技术,实现了政务服务事项的智能关联和精准匹配。
三是统一服务入口。将智能体接入“平原微政务”公众号,打造全流程数字化办理平台。通过“一端集成、全域通办”的模式,群众只需登录一个入口,即可享受智能导办、在线咨询等一站式服务,真正实现“数据多跑路,群众少跑腿”。
二、主要做法:人工智能技术的场景化应用
(一)“智惠平原”智能体:打造全天候在线的政务服务“小助手”
“智惠平原”智能体以用户需求为导向,通过技术创新重构政务服务流程。
1.智能导办精准化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,智能分析用户提问,自动匹配相关政务服务事项。例如,当群众咨询“如何申请企业营业执照”时,智能体可快速推送办理指南、所需材料清单、咨询电话、受理窗口等服务。
2.知识问答智能化。基于构建的智能知识库,智能体能够解答涉及19个部门的各类政务服务问题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,不断优化问答模型,提升回答的准确性和时效性。
(二)“AI+视频号”政务服务:让政策解读和办事指南“活”起来
针对传统文字式办事指南晦涩难懂、政策解读传播效果不佳等问题,平原示范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创新推出“AI+视频号”政务服务。
1.智能生成内容。利用Deepseek等AI技术,自动将政策文件、办事流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短视频脚本。通过语音合成、图像识别等技术,实现短视频的自动化制作,大大提高了内容生产效率。
2.互动反馈优化。在短视频平台设置互动留言区,及时收集用户反馈,不断优化内容质量和服务方式。同时,通过数据分析,了解用户需求热点,为后续服务改进提供依据。
三、取得成效:政务服务效能的跨越式提升
(一)服务效率显著提高
“智惠平原”智能体上线一周来,累计服务用户150人,完成对话轮次400次,平均问题解决时间缩短至3分钟以内。某企业负责人表示:“以前办理审批事项需要跑多个部门,现在通过智能体在线提交材料,一次都不用跑,省时又省力。”
(二)服务体验全面升级
“AI+短视频”政务服务推出25期以来,访问量达22000次,用户满意度超过95%。短视频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办事流程和政策要点,让群众看得懂、学得会、用得上。一位老年用户点赞道:“现在通过短视频学习如何办理社保,就像看电视剧一样轻松,再也不用担心记不住流程了。”
(三)服务模式创新突破
两大创新项目的实施,推动政务服务从“被动响应”向“主动服务”转变,从“线下为主”向“线上线下融合”升级。同时,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,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,提升了政务服务的精准性和普惠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