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2345热线的意见》解读
国务院办公厅于2025年6月23日印发《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2345热线服务的意见》(国办函〔2025〕66号),旨在通过系统性改革全面优化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功能,强化其作为政府与群众、企业沟通的“连心桥”作用。以下是文件核心内容的深度解读:
一、总体要求与改革目标
文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围绕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目标,提出三大核心任务:规范热线运行管理、提升接办质效、夯实工作基础。通过加强数字赋能、完善工作机制,推动12345热线从“被动响应”向“主动治理”转型,最终实现“更好解决群众和企业急难愁盼问题,助力提升政府治理水平”的目标。
二、规范运行管理的关键举措
1. 健全协同机制
要求各地完善热线统筹协调机制,明确12345热线管理机构、诉求办理单位、垂直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。特别强调深化与110、119、120、122等紧急热线的双向联动,建立与水电气热等公共事业服务热线的对接协同机制,形成“非紧急诉求分流、紧急警情快速响应”的工作格局。
2. 分类处理诉求
对不同性质的诉求实行差异化处置:
- 紧急类:即时转接至110、119等专业热线;
- 法定程序类:引导诉求人通过诉讼、仲裁等法定途径解决;
- 无效类:对恶意扰乱秩序、涉及隐私秘密的诉求,做好解释并移送公安机关。
3. 第三方服务监管
明确允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开展话务服务、信息化运维等辅助性业务,但诉求办理等核心业务严禁外包。要求建立第三方机构资质审查、服务标准和日常巡查制度,防止“一包了之”导致的服务质量下降。
三、提升接办质效的创新路径
1. 优化受理渠道
- 推进政务服务热线归并,科学配置话务资源,完善漏接电话回拨功能;
- 增设涉企服务专席和方言特色专席,满足个性化需求;
- 建立社会公开电话动态管理台账,确保号码变更及时公示。
2. 精准分办与高效处置
- 建立动态更新的诉求派单目录,依托权责清单、“三定”规定等明确办理单位;
- 对职责模糊的诉求,由热线管理机构组织协商或请编制、司法部门界定,避免基层“兜底”;
- 推行重复诉求并单处理,减少重复派单,同时建立派单异议审核机制,优化退单流程。
3. 强化办理实效
- 健全“接诉即办”机制,压实办理单位主体责任,通过跟踪回访、闭环管理确保限时办结;
- 对推诿扯皮的诉求,采取督查督办、提级办理等方式推动解决;
- 优化评价机制,实行分档分类考核,避免“一刀切”和过度排名,为基层减负。
4. 数据驱动治理升级
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,加强热线数据库建设,通过数据挖掘分析识别高频共性诉求,推动“未诉先办”。例如,对季节性问题(如供暖故障)提前制定预案,对苗头性风险(如群体性投诉)及时预警处置。
四、夯实工作基础的保障措施
1. 数字化建设与技术赋能
- 推动热线平台集约化建设,鼓励省市共用系统,避免重复投资;
- 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,拓展智能问答、智能填单、智能回访等应用场景,提升服务效率。例如,西安市12345热线通过AI技术实现工单平均转派时长缩短至42秒,分类准确率达98.7%。
2.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
建立全流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,严格落实“谁管理谁负责”原则,强化诉求数据录入、共享、利用各环节的个人信息保护,防止数据泄露。
3. 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
研究制定诉求分类、话务服务、质量管理等国家标准,推动各地完善平台建设、运行管理、效能评价等制度规范,实现全国热线服务“一把尺子量到底”。
4. 人员能力与队伍建设
- 开展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,探索话务员等级认定机制,提升专业素养;
- 强化人文关怀,通过心理疏导、工作激励增强岗位认同感,减少人员流失。
五、实施意义与未来展望
此次政策从制度设计、技术应用、服务优化三个维度构建了12345热线改革的完整体系。通过明确职责边界、强化技术赋能、优化评价机制,既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多头办理、推诿扯皮等问题,又为基层减负松绑,同时通过数据驱动实现了治理模式的升级。例如,盐城市通过“民声智慧听”平台整合27个主题问答集,发布8.1万条政务信息,有效提升了服务精准度。随着各项措施落地,12345热线有望成为“响应更快、办理更实、群众更满意”的政务服务标杆,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。